找到相关内容110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禅学思想

    二十五圆通,其中以观世音的耳根圆通为最上,方法是从闻声中返闻闻性,从而得见自性。这与平常心是道思想一致:由众生的见闻觉知中返人自性。马祖接引百丈的有名的“野鸭子”公案就是用此方法。三,本自现成。《楞严经...

    邱 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3163722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“二种根本”浅说

    ),反闻闻自性,结合观音“耳根圆通”法门。]并且想着每一个数字代表一个东西,比如有些人晚上睡不着在大脑里数羊,一只、两只,乃至很多,数着数着,感到很累,就睡着了。这里,举三个例子。  数字代表十法界:...之作用也。  *备注四:观音耳根圆通妙法“明从耳根悟人”:  此三慧与寻常所释三慧稍异。闻者,即耳根中之闻性,体即无分别如如理智。思者,即善恶莫思,空有俱不着,但一味反闻,外脱声闻,内明理智。即大沩...

    传 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1263823.html
  • 禅教合一的生活禅

    即六尘、六根、六识、七大,由文殊加以评论,而把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娑婆世界最为适当无比的修持法门。又讲摄心之法,即三决定义,“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是则名为三无漏学&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4963886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

    rdquo;   六情即六根,指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种器官,六尘即指六根所相对应的外境,眼根对色,包括客观事物的大小、形状、色彩等;耳根对声,各种声音、音调等;鼻根对香等气味;舌根对甜酸苦辣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564420.html
  • 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与基本特征

    观悟主要包括“般若空观”和“耳根圆通”两大类,它是观音法门中思辩性最强的部分,是观音法门的理论基础。功夫的修炼分诵念圣号和受持神咒两种,它是观音法门中缺乏理论思辩但强调绝对虔诚、持之以恒、如法修炼的部分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65864782.html
  • 汉传佛教经律论概要

    观点来阐释五阴的。   色,有三种色:第一种指四大,即地、水、火、风;第二种指产生四大的四尘,即色、香、味、触;第三种指人的五种感觉器官,是由四大产生的,即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。“...即物质占有一定的空间。兹把11种色法,表列如下:   五根,指人的五种感觉器官。根,是增上、能生的意思,就像草木有根,能生枝干一样,人通过五种感官而产生感觉,如眼根能生眼识(视觉)、耳根能生耳识(...

    李尚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65964783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论(1)

    义。眼根能生眼识,但眼根不即是眼识。眼根是色法,眼识是心法故,各具自相互相差别。耳根耳识乃至身根身识亦然。意根意识,在前期诸部,则以已灭意、等无间缘为意界。以现起第六意识为意识界。后期大乘瑜伽论宗,则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364811.html
  • 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

    界三科分判中,属五蕴中的识蕴,十八界中的六识界。识的作用是了别,即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之接触,产生一种分辨、辨别的作用。如眼识依眼根缘色境而生了别作用,耳识依耳根缘声境而生了别,等等。   前六识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1965107.html
  • 周叔迦:中国佛教史(4)

    诣秀州灵光寺从洪敏听讲《楞严经》,至耳根圆通中“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”句有省。后究华严奥旨。往谒滁州瑯琊慧觉(临济宗汾阳善昭弟子),欲留常侍。慧觉勉以扶持大宗,乃去至长水(河南洛宁县西)专事讲述,讲《行愿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3465223.html
  •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义疏(1)

    :“余相续识差别故,令余相续差别识生,彼此互为增上缘故。”《佛地论》卷一云:“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,闻者识上文义相生,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,而就强缘,名为佛说。由耳根力自心变现,故名免闻。有义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4465303.html